本馆通过“社会”“文物”“科技”“环境”“发展”五个篇章,多维度解读三峡工程。社会篇主要展示以举国之力建设三峡工程国之重器,重点反映工程建设的社会影响和巨大效益。文物篇主要展示三峡库区人文变迁的历史遗存,重点反映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成果。科技篇主要展示三峡工程世界级技术难题挑战,重点反映三峡工程科技攻坚和创新成果。环境篇主要展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反映三峡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效。发展篇主要展示三峡工程绿色发展和现代化管理实践,重点反映三峡工程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社会篇
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自提出设想以来,倍受社会关注,获得各方赞同,也饱经争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峡工程,在决策上积极而又慎重,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经过数十年的缜密研究,充分讨论,反复论证,三峡工程才付诸以实施。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举全国之力兴建三峡工程,几代科技工作者参与技术攻关,水利水电精英队伍鏖战工地创造无数工程奇迹,国家设立三峡工程建设基金保障工程投资,实施国家移民行动完成百万移民搬迁安置,号召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三峡工程的成功兴建,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文物篇
长江三峡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我国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众多。为减轻工程建设对文物古迹的影响,三峡工程开工前,国家编制了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涉及千余项文物保护项目,完成了中堡岛地下文物抢救发掘工作;三峡工程启动后,国家文物局及湖北省文物局、重庆市文物局调集协调全国文物考古机构、大专院校文物考古工作者,汇聚三峡地区,实施新中国成立后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浩瀚、艰辛的发掘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补充、完善了三峡地区历史文化序列;地面文物保护迁复建工程顺利实施,连同新建的多所博物馆,形成三峡地区新的文化景观。
科技篇
三峡工程是一项科技工程,科技创新和协同攻关是三峡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设计和建设中,面对诸多世界级难度的技术挑战,三峡工程建设者始终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坚持跨行业科技协作攻关,坚持面向解决工程建设重大技术问题的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大江截流与深水围堰施工、大体积混凝土快速施工与温控防裂、三峡船闸高边坡施工和金属结构制造安装、巨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与制造安装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科技创新成果。
环境篇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一直是社会各方关注的重点。工程论证阶段,国家组织系统性地开展了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总体来看利大于弊,对大部分不利影响,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后,可得到避免或减轻。工程实施阶段,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组织实施了三峡库区水污染和地质灾害治理专项工程。工程运行后,生态与环境相关保护措施继续巩固加强,目前三峡库区及相关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生态环境变化总体在论证和可行性研究预测的范围之内。
发展篇
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规划中的骨干工程,是长江开发治理、除害兴利的关键。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长江上游水资源开发、清洁能源走廊建成进一步拓展了三峡工程的功能和效益。三峡工程大国重器民生福祉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保障三峡工程长久安全高效运行任务更为艰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将为三峡工程的科学调度、安全运行、效益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峡工程管理者、运行者将更加科学地管理运用好三峡工程,有效发挥其巨大功能和综合效益,为促进长江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保护长江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谱写新篇。
走过百年风雨历程,三峡工程从梦想变成现实。根据国家对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结论,三峡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工程质量满足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总体优良,运行持续保持良好状态,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全面发挥。
伟大时代成就伟大工程,矗立在浩瀚江水中的三峡大坝,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智慧的见证,是世界水利水电建设彪炳史册的壮美篇章。三峡工程成功兴建,在社会人文、工程科技、生态环境各方面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借鉴,长江上游清洁能源走廊建设加速完成,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规划建设各自的“三峡工程”,人类绿色发展利用水资源开启了新的纪元。
三峡工程,功在当代,利及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