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为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三峡工程博物馆围绕“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主题,精心策划系列主题活动,以多元形式展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吸引公众近距离感受文物魅力。
专家开讲传授文保智慧
6月6日,博物馆特别邀请到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方北松主任,带来《文物保护与修复》专题讲座。作为木漆器保护领域专家,方主任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生动的保护案例,介绍了木漆器的基本种类,重点阐释了木漆器保护中的多个环节,分享了让出土简牍“重见天日”的修复案例,为大家打开了文物保护的专业窗口。现场收听的青年志愿者感叹道:“原来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藏着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智慧与坚守。”
珍贵捐赠丰富馆藏底蕴
6月11日,一场简短而庄重的文物移交仪式在博物馆举行。青海极地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院院长张永将一件长江源石斧正式移交给三峡工程博物馆。该石斧由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调研组于长江源五源交汇处科考时发现,刷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海拔上限,对研究青藏高原古人类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工程博物馆对青海极地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院表达了诚挚谢意,表示博物馆将以专业标准做好石斧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工作,挖掘其蕴含的历史内涵,探寻长江文化的根脉与交融,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贡献。
巧手重塑共绘文物“新生”
6月14日,10组亲子家庭齐聚博物馆研学教室,在文物保护工作者陈涓老师的指导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陶器修复之旅”。孩子们手持专业用具,小心翼翼地将碎片粘接复原,仿佛穿越时空成为“小小修复师”,最终完成的陶罐虽显稚嫩,却凝聚着他们对文物焕新的热忱。此次活动带领孩子们感受到了文物保护的乐趣与意义,让文化传承意识扎根童心,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与热爱。
从学术讲堂到实践工坊,从文物典藏到公众参与,三峡工程博物馆以创新形式诠释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内涵。未来,博物馆将继续搭建多元平台,助力文物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为讲述长江故事、弘扬三峡精神作出新的贡献。
(文字:张静雯;图片:张静雯、方正艳;校核:朱金华;终审: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