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博物馆“十四五”发展规划 (中期修编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三峡工程博物馆作为宣传展示三峡工程这一大国重器的专题博物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峡工程、三峡集团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集团公司和流域管理中心有关博物馆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藏品征集,打造精品展陈,加强宣传教育,优化观众服务,做好运行保障,深化学术研究,发挥好博物馆各项功能作用,为集团公司奋进两翼齐飞、创建世界一流贡献力量。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三峡工程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向国家级博物馆迈进的关键五年。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中期,是总结“十四五”规划前期成败得失、决定“十四五”规划后期成败的关键之年,是对原“十四五”规划目标与路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好集团公司和流域管理中心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现对三峡工程博物馆“十四五”发展规划进行中期修编。

  第一章 筹建阶段和开馆以来主要工作

  三峡工程博物馆是三峡工程组成部分。2006年2月,国务院三峡建委批准将博物馆列入三峡工程基本预备费项目。2009年5月,国务院三峡建委批准将博物馆纳入三峡工程建设投资。2012年11月,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批复同意“三峡工程博物馆”名称。

  2017年9月,集团公司成立三峡工程博物馆,参照集团公司直属机构管理,由基地发展公司代管。2019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复函集团公司,同意建立三峡工程博物馆。4月,博物馆注册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

  根据集团公司与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商意见,集团公司支持学会申办中国水电科技博物馆。2019年4月,中国科协办公厅复函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同意建立中国水电科技博物馆,总馆设在三峡工程博物馆。

  2019年10月,集团公司发布博物馆三定方案,批准博物馆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2021年4月,集团公司调整博物馆管理关系,明确博物馆作为集团公司直属机构,由流域管理中心代管。2022年4月,博物馆开馆试运行,8月正式开馆。博物馆筹建阶段和开馆以来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陈列展览报审和布展完成。博物馆坚持“规划先行”,经过充分论证,完成了博物馆总体功能规划,按照规划完成了陈列展览报审和布展任务。三峡馆展陈大纲及版式稿通过中央省市三级宣传部门审查。其他展览按照《博物馆条例》有关规定,向省市文物部门履行了备案程序。

  (二)博物馆备案和文物调拨修复完成。2021年7月,湖北省文旅厅批复同意三峡工程博物馆备案,标志着三峡工程博物馆正式进入国有博物馆序列,具有了收藏展示文物的资格。同年9月,省文旅厅指定暂存于杨家老屋的831件文物和暂存于宜昌博物馆的212件文物,由三峡工程博物馆收藏。2022年,三峡工程博物馆对宜昌博物馆调拨的212件(套)三峡出土文物及借展的50件(套)中堡岛遗址出土文物完成了保护修复,并登记入库和上展。

  (三)藏品征集有序展开。实施了三峡工程口述历史项目,邀请参与三峡工程建设的老领导、老专家,讲述三峡工程历史故事,留存影视资料;出台藏品征集管理办法,开展了藏品数字化工作推进藏品规范化管理。

  (四)宣传教育成效显著。建设培养了一支宣传教育队伍,圆满完成多次重要接待和重大活动,水利部精神文明办、中共宜昌市委、三峡集团等部门(单位)来信感谢。开通了党史学习教育、水电科普教育等参观专线,博物馆先后获评“全国水电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水电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称号,“中国共产党与三峡工程”案例荣获“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打造了“好奇水电”研学品牌,开发了《一滴水的旅行》等研学课程。

  (五)运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完成博物馆安防系统验收和各展厅消防备案。有序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完成三维可视化管理平台建设。完成观众参观动线、车辆行驶动线规划,日常安检、游客接待、咨询等日常工作规范展开。开展满意度调查活动,及时完善服务设施,服务质量逐步提高。

  (六)内部管理不断加强。出台了《三峡工程博物馆管理制度制定规则》。严格落实上级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合规管理。实行办公例会制度,强化督办机制。紧抓安全管理,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组织消防演练,筑牢安全防线。

  

第二章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前所未有高度重视文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博物馆参观,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新时代十年,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23年5月1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82家,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据统计,2022年全年我国博物馆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推出线上展览近万个、教育活动4万余场,网络浏览量近10亿人次,新媒体浏览量超过百亿人次。通过持续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我国90%以上的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三峡工程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向国家级博物馆迈进的关键五年。

  从国家层面看,党中央、国务院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从行业层面看,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博物馆改革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2023年2月,湖北省委宣传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湖北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支持三峡工程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建设。2023年6月,国家文物局等5部委2省市联合印发《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将三峡工程博物馆列入重点支持项目。

  从集团层面看,集团公司党组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对开馆后的博物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3年3月,集团公司党组印发《关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三峡贡献的决定》《关于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用好三峡工程博物馆等红色阵地、文化阵地,将三峡精神作为员工入职第一课、领导干部必修课,深入推动三峡精神进一线、进基层、进项目、进班组。2022年12月和2023年4月,集团公司和宜昌市政府分别就携手共建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发布实施方案,提出“依托三峡工程博物馆创建长江水利文化博物馆”。

  

第三章 “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博工作重要论述和三峡工程、集团公司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对标国家级博物馆评估定级指标,打造精品陈列,丰富文物藏品,强化宣传教育,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提升观众服务品质,加强学术研究,提高管理水平,推动三峡工程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治引领,打造精品陈列。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三峡红色文化,突出大国重器、三峡精神,力争打造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坚持服务公众,突出教育功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依托三峡工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红色教育、水情教育、水电科普教育、研学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活动策划组织,服务社会公众。

  ——坚持创新发展,推进智慧建馆。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撑博物馆管理与业务开展,建设博物馆运行与管理大数据平台,推出线上数字化虚拟展厅,拓展服务空间,丰富展览手段,多层次的满足博物馆管理及观众需求。

  ——坚持协同合作,搭建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各类博物馆行业组织,区域博物馆联盟,馆际交流平台的联展、巡展、互换展览等协同发展活动,建立藏品、展览、教育、人才资源交流合作机制,以提升博物馆行业影响力

  三、总体目标

  以打造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世界一流水电专题博物馆为目标,建立富有特色的展览运行模式,构建藏品保护利用、科学管理、藏品数字化管理体系,发挥博物馆教育基地功能,不断提升博物馆的服务功能,推进博物馆智慧化建设,到2025年,完成博物馆首次评估定级。

  

第四章 “十四五”规划主要任务

  一、强化藏品征集和保护

 (一)加大藏品征集力度,拓展藏品征集渠道,完善藏品体系

  1.文物调拨与合作:对接湖北、重庆有关博物馆,促进中堡岛出土文物、三峡库区出土文物以及长江流域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相关文物调拨、借展、复制与项目合作。

  2.水电类藏品征集:征集葛洲坝、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等水电工程及国内外其它水电工程的相关藏品,寻找藏品征集线索,逐步提高藏品数量和质量。

  3.重点征集:反映集团公司不同时期,具有标志性和典型意义的文献资料、音像制品;反映中国水电事业发展的建设生产用具、典型代表性藏品;反映工程建设者风采的生产生活用品、个人物品;反映长江流域自然历史环境、地质变迁的动植物标本、地质标本等;其他反映长江流域历史文化特色、具有独特价值与意义的实物及资料。

 (二)完善藏品管理制度,实现库房建设标准化、档案编录科学化、人员操作规范化

  1.藏品安全:建设标准藏品库房,增强博物馆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健全藏品安全防范体系,推广新技术手段应用,促进安防消防能力提升,研究重点藏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防范。

  2.藏品管理:加强登编整理,完善藏品管理系统,建设藏品数字档案,探索文物管理平台链接,藏品数据库逐步向公众开放。开展智能藏品库房系统建设。加强藏品研究。

  3.藏品保护:设立藏品保护修复室,逐步配备设备设施,开展文物藏品预防性保护,日常养护,修复保养。

  二、打造精品陈列

(一)提升展览品质

  优化展览选题,深化展览设计,探索展览内容的多学科、多领域融合,细化展览的层次性,在本规划期内全面实现展厅对外开放,力争入围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推介名单;持续收集整理展览内容相关信息及展品对展出的实物图文展板及多媒体实施动态管理以确保展览内容实时性和准确性

 (二)策划原创展览

  围绕弘扬爱国主义、倡导科学精神、普及水电知识、传播三峡文化等主题策划原创临时展览促进与其他文博单位业务交流发挥博物馆临时展览的社会教育功能。

(三)创新展览模式

  运用现有展陈资源,积极输出展览,推进展览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商圈,扩大三峡工程影响力。利用现有临时展厅和室外展览场地,加强和相关部委、地方政府、文博单位、企业合作,引进相关展览。进一步拓宽策展视野,适时引进国外展览

  三、发挥博物馆教育基地功能

(一)优化讲解服务、拓展多元化导览服务

  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水平,加强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建设;修编完善讲解词,针对不同群体编制不同版本讲解词;探索多种方式导览服务,推进博物馆导图宣传品制作工作;不断丰富专业交流团队参观游览内容,不断完善红色教育、科学家精神教育、水电科普教育等参观专线,满足公众多元化参观需求;建立博物馆志愿者队伍。

  1.制定讲解服务制度,在现有汉语讲解的基础上培养英语语种讲解员。提供定时公益讲解服务,提升博物馆观众体验感。针对不同接待对象,编写完善不同版本讲解词。

  2.制作中英文等多语种纸质或电子导览图,向公众免费提供博物馆及展览介绍等基本信息资料。利用多媒体信息手段,为观众提供不同语种导览讲解服务。推行专家导览、馆长导赏特色服务,吸引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积极参与。

  3.编写博物馆志愿者招募书,建立一支水电科普志愿者队伍,提升志愿者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能力。

(二)深化教育职能,打造博物馆教育品牌

  精心设计、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联合集团党校等相关单位开展教育共建工作。利用博物馆展陈资源,组织开展水电科普教育活动。针对不同研学群体优化课程体系,丰富主题研学教育项目,开展研学导师队伍建设。

(三)利用全媒体逐步搭建博物馆宣传传播平台

  制定近三年博物馆宣传推广计划,加强博物馆宣传工作。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博物馆官网、公众号运营管理,持续加强新媒体传播。完成博物馆宣传片拍摄制作工作,制作一定数量的主题短视频,开展博物馆代表性展览宣传推介工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类基地建设,不断增强博物馆传播力、服务力、互动力和认同度。

  四、提升观众服务能力

(一)完善观众服务设施

  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博物馆标识、特殊人群服务、卫生等观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展项设计参与性与服务性。合理规划室内外空间,增加文创产品销售区、用餐休息区,组织研发三峡工程文创产品。

(二)创新观众服务手段

  完善预约方式,使用网络预约与线下预约相结合,开通网上预约、咨询等服务。协调相关单位增设博物馆站点,合理规划博物馆区域内交通方式、人车分流设施建设,博物馆人员出入路线及秩序维护的建设。丰富博物馆服务手段,多层次的满足观众需求,提高观众进馆后的舒适度。

(三)提升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

  加强服务接待队伍的质量,明确管理职责和工作流程,规范对观众服务的要求,提高观众服务的整体管理水平,建立观众投诉处理制度。

  观众满意度调查服务计划:制定观众满意度调查制度,定期开展线下观众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按年接待人数千分之三人次开展,做好年度调查报告的编制。通过观众满意度调查,完善提高工作人员服务、讲解内容、环境卫生、服务设施、陈列展览等服务质量方面涉及的不足之处。

  五、提升学术科研水平

  树立“学术立馆”理念,成立学术委员会。完成博物馆展陈图录、科普读本、宣讲教材、研学课程的编辑出版;加强藏品研究,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丰富三峡工程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加强与博物馆以及高校的合作,积极参加博物馆相关培训交流与学术研讨会;鼓励员工发表论文、著作。

  六、加强博物馆运行管理

(一)逐步推进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提升智慧化博物馆绿色运营服务

  1.智慧管理。一是藏品管理,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藏品的数字化档案,将这些数据有序管理和利用;二是智慧楼宇建设,基于物联网平台,自动控制馆内灯光照明系统、空调系统、安消防系统等,为博物馆提供节能降耗、安全监控、高效运营的智能综合性解决方案。

  2.智慧服务。利用互联网,搭建网上虚拟博物馆,实现各展厅以及数字化藏品的线上展示;同时开发AI智慧导览应用系统,给观众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服务。

  3.智慧保护。通过数字化手段,将藏品基本信息和珍贵的影像资料做成数字化档案;同时通过环境监测调控设备和智慧化藏品安全管理设备,实现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二)加强博物馆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及环境卫生有效管理,确保“十四五”期间博物馆安全无事故

  1.针对现状,提升博物馆室内外卫生环境,分析并有效控制空调、照明等能耗。

  2.加强博物馆安保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做好安防、消防等各领域的学习和演练。